立法會會議 致謝議案 發言

致謝議案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林鄭”特首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是在香港處於一個十分困頓,需要我們重振信心、砥礪前行的時候發表的。

過去一年多,香港作為高度依賴服務業的開放型經濟體,受新冠疫情重創,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失業率亦快速上升。去年上半年,香港GDP實質收縮9%,創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半年跌幅,而由於前期基數比較低,下半年的經濟同比跌幅便有所收窄,但按特首最新的估計,全年跌幅仍達6.1%。

疫情下,百業蕭條,香港季度失業率由2019年年底的3.3%上升至去年12月的6.6%。目前,實際失業人數達245 000人,正如代理主席剛才提到,這其實比2019年年底的124 000人多出接近1倍。令人略感歡欣的是,得益於內地強勁的外貿活動,香港商品貿易在去年下半年已開始恢復。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去年第三季度香港商品進出口已經由跌轉升。相對來說,香港的金融及地產市場受疫情影響比較輕微,聯繫匯率保持穩定,銀行體系及市場運作亦基本暢順。

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嚴重損害了香港的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幸好,隨着去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及實施,社會逐步恢復穩定,但疫情控制及經濟復蘇仍然路途艱辛,市民普遍焦慮不安,市場信心亦急需重建。為了增強各界對香港的信心,特首特別押後發表施政報告,親自率領政府代表團訪問北京、廣州及深圳,成功取得中央支援,新增一些惠港政策,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方面,均提供了一些實質支援。我相信中央的支持有助香港加快走出現時的困局。

代理主席,這份施政報告共3萬多字,分成有10個章節及167段,其內容主要集中走出逆境,注入經濟新動力,增加房屋與土地,建設宜居城市,改善民生,以及培育人才等方面,有關政策措施全是着眼於解決香港的老大難問題。如果能很快便實施有關政策措施,市民的生活一定可以改善。至於有關政府其他政策範疇的內容,則載列於第二次印發的施政報告附篇(“附篇”)。附篇將各個政策範疇分為已取得進展及新措施兩個部分,而與去年-其實即是前年-的附篇比較,每章縮減了”面臨挑戰”部分。

坊間的傳媒人認為,附篇內容基本上是13位政策局局長的績效自評。根據附篇內各政策範疇的數據,特首自上任以來公布了791項措施。13個政策局之中,發展局在總數791個項目中佔了90項:已取得進展的項目有60項,而同時獲委派的新項目則有30個,數量是一眾政策局之首。排在發展局之後,最繁忙的政策局是食物及衞生局,特別在現時防疫抗疫工作任重道遠的情況下,食物及衞生局在791個項目中佔了70個,而且還獲委派30個新項目。獲委派超過50個項目的4個政策局之中,教育局的完成率是86%,其餘政策局看來表現屬中規中矩,包括與我關係最密切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該局在791個項目中佔25個,取得進展有18個,完成比率是72%,而新項目則有7個。

代理主席,施政報告及其附篇除了被認為是績效自評外,坊間亦有意見認為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太側重大灣區的融合,但我卻不太同意這個看法,因為就香港未來的發展,我們的確必須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這樣,我們才能為香港經濟發展找到新引擎。大灣區人口有7 200萬,生產總值達到1.7萬億美元,具有充沛的經濟發展動力和潛力,一定可以為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新動能。

施政報告中一系列關於香港與內地深化合作的重要舉措,其實是值得期待的。第一方面,是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去年3月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排名首次跌出三甲,只得第六名,而9月發表的最新報告,香港微升一位至第五。我期望政府繼續積極深化兩地的金融互聯互通,推動香港重返前三甲位置。

我認為金融互聯互通有3個重要的機遇。第一,是跨境理財的機遇。內地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居民的財富快速累積,對於資產配置的需求與日俱增,內地市場對於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代理主席,根據《2020年香港私人財富管理報告》的調查,受訪機構表示它們的資產管理規模中,來自內地的資產由2019年的35%上升至去年40%,估計未來5年,有關佔比會更進一步提升至54%,尤其是考慮到大灣區財富增長潛力領跑全國,擁有1,000萬元人民幣資產的高增值家庭中,有五分之一是來自大灣區的內地城市。

去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及澳門金融管理局聯合宣布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以來,本地銀行業界積極部署開展這項業務,我亦邀請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出席業界的座談會,聽取業界人士的意見及建議,及後,當局公布了”北向通”及”南向通”計劃各設1,500億元人民幣的單邊總額度,以及10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額度。

施政報告提出要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這將可以為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跨境理財通”業務會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兌換在離岸市場完成,有關的資金可以通過帳戶一一綁定實現閉環匯劃及封閉管理。這個機制可以促進更多人民幣匯兌、結算在香港發生,亦有助做大、做強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而為了便利內地居民在香港開設投資帳戶,我很希望政府能夠同步推進內地當局同意允許本港的註冊銀行在大灣區的分行、子行、控股銀行及其指定的合作銀行,為有意來香港投資的內地居民進行跨境開戶見證,以及遠程產品介紹這些服務;反過來,香港銀行亦應該可以為其內地合作銀行完成本港居民必要的見證服務。

第二個機遇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機遇。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支持香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鼓勵更多大灣區的企業利用香港平台作為綠色項目融資和認證,亦支持廣東的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和其他金融產品。未來,香港可以通過發行基準綠色債券,舉辦有關綠色金融和投資的全球會議,設立”綠色金融標籤計劃”,以及大力培訓相關金融人才等途徑,打造大灣區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綠色金融中心,為建設低碳灣區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

2019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累計發行總額達71億美元,其中低碳建築是這些債券募集的最大投放領域,佔年度發行額的61%,創歷來的新高。去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境機構督導小組,採用監管政策和市場發展為兩大重點,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及全球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其實具備一些獨特條件,在內地發展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方面,實際上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相信香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正當其時,是大有可為的。

第三個機遇是數字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內地全力推進數字人民幣(DCEP)的試驗工作,現在的試點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如果能夠實現跨境使用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其實十分有幫助。去年10月,我已經提出書面質詢,要求政府向中國人民銀行爭取香港成為數字人民幣的境外試點,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上月亦在《匯思》撰文表示,金管局正在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究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的技術測試,並作出相應的技術準備。雖然數字人民幣未有推出的時間表,但我相信,數字人民幣將來可為需要進行跨境零售消費的兩地居民,提供很便利的電子支付選項。

代理主席,第二個關於兩地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是共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上世紀末,香港和其他亞洲三小龍一樣,經歷了低端製造業不斷向外轉移的過程,但是,不同於其他三小龍向高端科技製造業轉型,香港的產業轉型趨向金融和地產,導致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一直滯後。香港的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遠遠低於內地和周邊地區的主要經濟體,原因包括我們的土地短缺,轉化研發成果的能力不足,以及過去欠缺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等,這些原因皆約束了香港的科技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創新驅動發展列為12項重點任務的首位,支援香港和深圳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我可以說,香港和以深圳為代表的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的科技互補、產業互補、制度互補和人才互補,可以為香港解決長期以來的科技短板,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面積來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園區的香港園區的面積是香港科學園的4倍,而整個園區的總面積更是香港科學園的17倍,可以為香港科創產業提供很大的拓展空間。

施政報告亦提出,兩地政府現時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目前,這兩個園區已經動工建設,未來深港兩地的合作項目,相信可以有利推進各種要素的融合融通,達致雙方優勢互補,為香港的戰略科技產業帶來一些新動力。

第三個有關兩地合作的舉措,是加強擴展兩地在商業方面的合作。代理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早前發表了一份顧問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僅僅大灣區內9個內地城市的港資製造業企業,它們的營業額已達到9,000億港元,每年繳納的稅款是280億港元,而且,它們聘用了270萬人。但是,近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疫情導致海外需求減少等多重影響下,在內地設廠生產出口貨品的港商正陷於歐美市場呆滯的困境,內地已經成為港資企業的重要銷售市場。施政報告指出,中央支持港商拓展內地市場,這不僅是指產品的內銷,亦包括向內地輸出香港的專業服務。我相信措施不僅可以惠及港商和香港的發展,港商的內聯外通優勢,亦可以為國家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出貢獻。

施政報告提出在未來一年將開展內地企業伙伴交流及對接計劃,安排內地企業與香港專業服務界別交流對接,促成合作,並深化雙方的能力建設,提升項目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專業水平化。專業服務業是香港的支柱行業之一,亦是具有優勢的行業。有關計劃是一項很好的計劃,應該盡快落實,讓它早日發揮效果。

代理主席,除了加強大灣區融合外,特區政府也要持續強化我們的基建(包括金融基建),這樣才可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去年10月的《財政監測報告》中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帶來大衝擊後,各國政府應該把握低利率時機,投資基礎建設,藉以推動經濟在新冠疫情中恢復。按IMF的計算,如果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增加相等於GDP 1%的公共投資,便可以令整體GDP增加2.7%,又可以令私人投資增長增加10%,直接創造700萬個就業機會,而考慮到這對宏觀經濟的間接影響,總體上還可以創造2 000萬至3 300萬個就業機會。

因此,特區政府除了一方面要做好防疫抗疫工作外,另一方面亦應該持續進行基建投資。令人欣慰的是,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會繼續投資本地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有1,000億港元,而特首在昨晚發給全體立法會議員的函件中更透露,在2021年,政府申請的工程撥款將達到1,800億港元。同時,粵港兩地在基礎建設方面的合作亦會不斷深化,包括香港機管局投資入股珠海機場,完善陸路口岸建設等,相信有關合作可以帶動經濟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與此同時,我認為金融基建亦必須配合未來的金融發展。儘管金管局在過去數年已陸續推出諸如虛擬銀行、儲值支付工具、”轉數快”和開放API等措施,但是,部分金融基建並不屬金管局的負責範圍。以下是兩項我多次提出的建議,我希望政府能夠採納。

首先,政府撥給香港金融發展局(“金發局”)的資源一直相當有限,該局的人手、物力,不足以讓它在進行策略性研究和提供建議,推動市場發展,以及培養人才等方面充分發揮其角色。我希望政府持續增加對金發局投入的資源,讓它可以不斷為香港的金融發展出謀獻策。

第二,銀行為了提升執行個人客戶信用盡職審查的效率,已不斷研究優化客戶信貸資訊的平台,而政府亦提出了市民的個人電子身份認證。如果能夠同步建立一個個人資料庫,即所謂的KYCU,那便可以讓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透過政府的平台收集有意開戶者的標準化資料,減省客戶自己重複提供資料的麻煩,亦令開戶流程更暢順。這既可以符合國際監管標準,又可以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特區政府應該參考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擔當積極主動的牽頭角色,盡快滿足社會這個需要。

代理主席,接下來,我想提醒特區政府應該盡速重新檢視財政儲備的運用哲學。綜觀全世界,我相信能夠持續錄得財政盈餘,沒有負債-更準確的說法是沒有淨負債,或乾脆說,只有淨資產-以及坐擁豐厚財政儲備的經濟體並不多,而各地政府一般不會對外披露其財政儲備的規模,不會好像香港般透明。全球現在擁有最豐厚財富的經濟體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挪威、阿聯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等國家,這些國家透過豐富石油資源累積財政資源。另一類-例如香港和新加坡-是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主要靠財政紀律來節約經濟發展累積下來的財政資源。這些國家及地區的共通點,就是沒有一個”最佳財政儲備水準”的量度標準,多數只是規定每年可動用的財政儲備不多於某個百分點,或是要求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力求收支平衡,不要出現財政赤字,能夠促進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便可以。

代理主席,香港現在百業待興,不少企業和個人都急待救援。對於政府如何有效運用現在餘下的8,000多億港元財政儲備,其實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和訴求,但遺憾地,施政報告沒有作出任何回應。作為特區的領導人,特首應該透露她因應新形勢的最新理財哲學,指明香港財政儲備運用的方向,讓財政盈餘有效回饋社會,振興經濟和投資我們的未來。

代理主席,政府已經訂購疫苗,這無疑會為控制疫情帶來一些新希望,但是,配套設施和執行安排方面,政府一定不可以掉以輕心,首要是鼓勵市民注射疫苗。對於網上不盡不實的傳言,政府不能經常表示遺憾便了事,應該正本清源,考慮更有效的方法來杜絕網上的虛假消息。政府亦應該要求高危群組成員必須注射疫苗,並且安排經常緊密接觸市民的行業的從業員接種疫苗和定期接受強制檢測,以確保我們的社會盡快回復正常運作。

施政報告用”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為主題,對大眾關注的問題都有所回應,提出了200多項新措施,為香港帶來希望,所以,我一定會支持致謝議案。但是,如果疫情不滅,所有工作都無從開展,希望亦隨時幻滅,政府的防疫措施時鬆時緊,疫情亦一再反覆,市民都身心疲憊。我強烈呼籲政府,應該及早採取一些果斷措施,實現施政報告所說的”清零”目標,讓香港可以早日重新出發。

我謹此陳辭。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