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香港是出名高效率和節奏快的城市,所以不少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都感到生活壓力大,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甚至患上情緒病。行政長官亦在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到:“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關鍵之一。”,並表示會針對不同群組需要,提升社會的整體精神健康水平。香港近年的整體精神健康水平實在令人擔憂,2019年的“黑暴”及歷時近3年的疫情,為社會帶來嚴峻的挑戰。我感謝郭玲麗議員提出議案,促請政府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善用輔導專業人才,為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作出貢獻。
新冠病毒除了影響身體健康,亦引發精神健康危機。疫情期間,有些市民可能開始出現疑病症的病徵,擔心或覺得自己出現健康問題,也會因害怕外出而斷絕一切社交,甚至一日內重複進行快速檢測。這些行為除了影響自身,亦影響日常家庭生活。隨着抗疫時間越長,很多市民也感到抗疫疲勞,容易沮喪、暴躁,甚至引發家庭衝突或家暴,其中長者和長期面對停課停學的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及精神問題。
根據“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不及格,當中15.3%的受訪者有焦慮症徵狀,12.1%有抑鬱症徵狀。以兒童為例,在疫情下,學校的授課模式在停課、網課、半日課和復課這幾種模式中不斷轉換,令很多學童難以適應,加上長時間被困在家中,容易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例如易怒、煩躁不安和緊張。
醫管局公布去年專科門診精神科的輪候時間,穩定新症需等候16至63星期,最長更需輪候超過90星期,即接近兩年,反映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未能應付實際需求。去年有機構推出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並發現自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線上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激增六成,其中有47%使用者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焦慮,尋求線上心理輔導的人數亦增加近兩倍。醫管局轄下的精神科專科門診求診總人次由2016年約86萬人次增至2021年約91萬人次,而去年有約48 000宗預約新症。這些數字均反映社會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
在提供全民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務方面,除了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社工外,輔導專業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輔導工作分為很多領域,情緒開導只是各類輔導範圍的其中之一。輔導員針對服務對象面對的困境,包括生活壓力、感情問題、子女管教、家庭衝突及喪親哀傷等,給予各類相關專業指引和意見,並協助當事人面對困難、紓解其情緒困擾、改變不當行為,以及改善人際和家庭關係等。
既然社會的需求殷切,如能推動輔導專業發展,包括明確輔導專業資格的認可機制,以及培訓更多專業人士投入服務,將有助減輕公營精神健康服務系統的負荷、紓緩相關專業人士的人手短缺問題,更重要是讓受輕微至中等抑鬱和焦慮困擾的人士接受早期治療,從而提高生活質素,防患於未然,避免情緒問題惡化為較嚴重的精神疾病。
代理主席,我支持原議案及兩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