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議員議案:“‘2023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發言

2023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主席,立足於過去1年多的實踐經驗,行政長官發布了以“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這份報告廣泛地吸納了社會各界及市民的意見,提出約640項舉措,助力香港在複雜多變、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探尋新方向、開拓新領域,志存高遠,步履踏實。所以我支持這份施政報告及致謝動議。

施政報告在多項民生議題方面均有作出承諾,而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則是實現這些承諾的重要載體。香港“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功不可沒。區議會選舉在即,將重塑一個多元、平衡且專業的區議會,一改過去忽視民生、蔑視法律,甚至威脅國家安全的失效民意橋樑,有助提高地區治理效率,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亦能為香港締造更穩定的社會環境,讓大家可以集中關注和實現市民的真正利益。

同時,施政報告十分重視香港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提出推進北部都會區、強化“八大中心”建設、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架構等多項措施。“八大中心”及北部都會區的目標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完成,雖然可望成為將來經濟重要的增長點,但在未來一段時間,金融服務業仍是本港經濟的主要支柱。

剛於上月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5篇大文章”,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長期以來,金融一直是香港的一張閃亮名片,身處當下這個特殊歷史時刻,“做大做強”金融更成為我們當仁不讓的使命。

施政報告推出許多措施提升香港競爭力,以下談及3方面。

第一,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首先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港股交投金額近年持續下滑,影響企業來港上市的意欲。施政報告宣布接納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專責小組”)的建議,推出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優化交易機制、改革GEM。當中,我相信最受市場關注的是調整股票印花稅稅率,由0.13%下降至0.1%,這項修訂已在上周於本會三讀通過。

然而,股市表現和成交量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投資者對後市預期、經濟表現、資金流向、公司業績、是否持續有具潛力的企業上市等。近期股市疲弱亦受宏觀因素影響,包括高利率、地緣政治及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即使這些新措施不能改變宏觀基本面,但能夠向市場釋放正面信息,表明政府會因應市況調整政策,相信有助提振投資氣氛。

除了推出下調印花稅的措施,政府應盡快落實專責小組提出的促進海外發行人上市、便利上市人回購股份、維持惡劣天氣下交易、優化交易機制和拓展市場推廣等建議,使香港股票市場活力重現,再展輝煌。

其次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競爭力。施政報告提出措施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並建議全力推動將人民幣櫃台納入港股通,促進香港股票人民幣計價交易,推動落實離岸國債期貨,豐富人民幣投資產品種類等。

這些措施既積極回應了市場需求,也能擴大港股股東基礎,有助增強股票流動性,同時也為內地投資者規避了匯率風險。事實上,政府應該盡快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將有助於促進香港在國際貿易和投融資的角色,亦可鞏固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平台的地位。

再者是綠色金融樞紐的競爭力。施政報告提到為大灣區的綠色及可持續投資項目匹配更多的國際資本,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於明年推出專為綠色金融科技而設的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為未被商業化的綠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資助。

政府首次提出專門針對綠色金融科技的概念驗證測試資助,指向明確,亦推動綠色金融技術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意義重大。資金通常是決定一個項目在發展初期能否成功甚至存活的關鍵,透過政府資助和支持,香港可開發更多綠色金融科技項目。除了有望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中心,也能促進綠色金融生態圈的高速發展,吸引更多國際機構和企業以香港作為綠色金融基地。

施政報告亦提及繼續擴大政府綠債發行,本港綠債市場近年來呈爆炸性的增長,即使在去年環球債市般艱難的情況下,香港綠債發行額仍然增長42%,創歷史新高。

政府必須要保持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的決心和努力,例如繼續延續稅收優惠,為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提供貸款擔保、舉辦綠色金融論壇和研討會等,吸引更多境內外機構及投資者參與香港的綠債市場。

最後是吸引外來人才的競爭力。政府重啟“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外來資金和人才來港。該計劃一方面可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亦會增加對財富管理、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的需求。而報告提出3項減免印花稅的措施,更有助減輕通過人才計劃到港人士購買住宅物業的成本,讓他們在港落地生根。

至於外國在港成立公司的人員可經“一簽多行”到內地,相信此舉能吸引更多外國企業考慮來港成立公司,便利人員北上洽談業務,發揮香港聯通世界與內地的獨特角色。這些政策均應從速落實和推進。

第二,產業導向提升發展動能。香港長期面對深層次矛盾,施政報告也有針對性回應這些矛盾,在政策上亦作出方向性的頂層設計、勾劃了發展藍圖,有實際措施,也有長遠願景。

政府打算透過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計劃,為本港未來提供足夠土地,解決房屋供應問題,並且透過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擺脫以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局面。

主席,“產業”二字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出現了35次,較去年為多,而“產業導向”的描述則在今年首次出現。以產業導向作為政策是今次的新亮點,代表政府將成為積極的產業推動者,施政理念從以往的積極不干預、“大市場、小政府”,轉向明確追求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有助提振投資者的信心。

長期以來,服務業佔香港經濟產值高達九成以上,產業結構不夠多元,所謂“四大支柱產業”(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在疫情前佔本港GDP約六成及就業人口一半。即是說,香港經濟一直全面向服務業傾斜。產業結構失衡,除了制約經濟全面和健康發展外,亦令本港經濟表現容易受到個別行業的影響。

現時全球很多經濟體正全力發展策略產業(尤其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面對其他地方以舉國之力推動產業,香港走產業化路線的關鍵在於投資在擁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避免資源浪費。

同時,產業政策的好處在於提高香港在不同領域的競爭力、加強國際地位和軟實力、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和高端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要注意的是,政府必須全過程參與產業政策的落地,包括前期規劃、土地開發,亦需要在企業招商、人才引進、稅收減免、財政資助、生活居住、產學研協同、知識產權保護等各個方面協調起來,才能將方方面面的優勢有系統地串連、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成為一個高效運行的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規劃願景快速實現。

第三,做好大型基建融資規劃。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兩個重要項目是香港未來20年最大的發展項目,預計分別提供3 000多公頃和1 000公頃新增土地,共佔政府已鎖定土地供應來源之中的55%,所需資金超過萬億港元,發展前期投資規模龐大,但短時間內未能產生收入。

過去數年,基本工程開支一直維持在每年約800億元的水平,預計未來幾年會持續增長至1,000億元,單憑目前政府的財政儲備和稅收,庫房實在難以同時應付。

對於此類大型且歷時多年的項目,周全和多元的融資方案必不可少。但對比起以往的單項基建,項目的複雜性及規模之巨大,單一的融資方法未必合適,或需按照不同項目各自的政策目標、經濟價值、商業可行性等因素,採用多種組合融資方案及籌集資金。因此,設立一個專門統籌和管理融資方案的跨部門架構有其必要。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和設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評估引入私人投資者參與項目的可行性,並全面審視項目對政府的財政影響,確保政府財政的持續性。這個辦公室的設立,正好符合當前所需,有利政府整合現有的財政和金融資源,統籌各項大型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安排符合不同項目所需的融資方案,以紓緩政府財政壓力,實現多贏效果。

主席,相信引入私人投資者應該被視為解決融資問題的關鍵,屬重中之重,特區政府應在過往已有的公私營合作模式上,根據新的形勢,大膽創新公私營合作方案,增強對私營機構的吸引力。

既然辦公室及委員會兩方面均已設立,政府應該盡快確定人手,敲定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及未來“三鐵三路”等大型基建的融資方向,明確較大部分的資金主要通過市場募集,從而釋除公眾對目前公共財政承受力的疑慮,減少社會爭議,同時採用多元、創新及公眾可參與的方式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推動大型基建項目加速發展。

主席,新一份施政報告為香港長遠發展及繁榮安定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預期本地經濟將可持續而穩定地發展,而在各項民生議題方面有相當詳細的討論,提出許多政策措施。當然,這些政策措施需要撥款支持,坊間有意見表示,近年政府公共支出顯著增加,但在今年度施政報告內未見策略性地討論如何創造收入。我期望在稍後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能在增加收入方面多加着墨,建立市民對政府施政和理財兩方面的共同信心。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