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回應國家發展戰略,跟進北部都會區建設”議案
代理主席,2021年年底政府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後約兩年,到去年10月終於迎來《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行動綱領》”),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正式將北都由西至東,按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規劃成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四大區域。不同的定位相信可以吸引相關產業領域的企業聚集一起,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促進行業發展和提升競爭力。
《行動綱領》在產業發展方向及土地發展方面已經有了時間表,但在確保產業政策落地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曾在施政報告辯論中提及,除了前期規劃、土地開發外,北都辦及相關部門要在企業招商、人才引進、稅收減免、財政資助、生活居住等各個方面協調配合,才能有利於執行既定的產業政策,將各方面優勢通過政府的主導力量串連起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規劃願景快速如期實現。
北都的建設橫跨20年,不是一時三刻能夠完成,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時間和耐性,新興產業要在該區落地生根亦需要政策扶持。北都與深圳為鄰,深圳從落後的農業經濟形態轉變為創新力、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離不開有效的產業政策,通過構建產品、勞動、土地、技術、資本等市場體系,培育市場主體,為產業成長提供基礎性制度安排。既然深圳已提供一個良好借鑒,北都辦可以更主動地研究和了解深圳曾經採用的模式和機制,從中學習。
代理主席,百多年來,香港的發展高度集中在維港兩岸,新界北部發展較緩慢,雖然現時多個新市鎮都有基本生活配套,但大部分未能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職住平衡欠佳。北都承載着八大發展目標,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不單是土地和房屋的未來重要供應來源,同時也是針對產業升級轉型、關乎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發展布局的長遠部署。
以多元化布局培育新興產業值得期待,既有助減少對單一產業的依賴,增強香港經濟韌性,亦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維港兩岸為中心的發展格局。未來北都通過創科和其他產業發展,為新界提供更多居住單位和就業機會,希望可以達到更好的職住平衡。
政府去年12月推出《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從整體布局來看,北都將是重中之重,優化的“三鐵三路”中有“兩鐵兩路”與北都有關,並加碼在北都南面增建“兩鐵一路”,打通交通脈絡。但是,交通運輸基建的落成時序往往難以與土地發展時間表完全匹配,例如政府預計2032年前有四成單位落成,北環線主線卻要直到2034年至2038年才有望落成,這個時間差除會對居民帶來不便,亦會影響吸引企業投資的意願。在這個空檔期,政府要有過渡方案,至少是要做好區內流動的配套,避免首批入住居民和企業成為“開荒牛”。
市場力量亦是北都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政府會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及“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利用市場力量解決投融資需要。事實上,如何引入私人投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關鍵因素,特區政府應在過去已有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基礎上,大膽創新北都公私營合作方案,增強對私營機構的吸引力。
我很感謝陳月明議員提出這項議案,供議會詳細討論北都的規劃和實施要素。我支持原議案及11位議員的修正案。
代理主席,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