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點”議案
代理主席,創新科技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亦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河套地區作為深港科技創新的合作區,位處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具備優越條件匯聚兩地創科資源、打造新經濟增長點。感謝吳永嘉議員今天提出這項議案,政府應把握本港的區位優勢,充分調配資源,讓創新科技蓬勃發展,並持續為本港經濟繁榮提供動力。我絕對支持今天這項議案。
河套香港園區最核心及關鍵的角色是作為吸納創科資源的平台,若能將這個平台進一步打造為品牌,則可以強化園區影響力,增強園區吸引力及對創科資源的黏性。前有前海合作區作為金融特區,河套區有機會在悉心、量身規劃區域建設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創新科技特區。
政府於去年11月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指明園區將以兩個5年期推進發展,目標在2030年形成深港園區協同機制,2035年形成全面發展格局。不過,創科技術日新月異,園區建設不能給發展“拖後腿”,除了理順審批流程、簡化建造環節、優化建造要素等內部調整外,亦應該借鑒深圳園區建設經驗,提高建設效率,讓園區盡早落成投入使用,我希望現時的時間表能夠進一步壓縮。
園區建設與未來發展靠的是人,科研人員、企業員工、高校學生都是園區發展的深度參與者,政府須創造條件,讓他們既能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所長,實現合作共贏,又能在園區生活中感到便利、舒適,在香港收穫事業成就。
產學研協同發展需要企業、學術界、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現時,本港5所世界百強大學中共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覆蓋醫學、農業生物技術、環保等領域,這是河套香港園區科研發展的支柱力量。大專院校須檢視科研團隊構成及硬件配置,確保匹配園區發展需求,為創科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招商引資亦須充分考慮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讓科研成果有企業承載轉化,推動企業產品進一步升級。產學研協同可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優勢,並不斷吸引優質資源進駐。
通關的便利性影響人員流動的意願和頻繁程度,不僅科研人員存在出入境需求,園區內的工作人員亦然。因此,河套區可在特定人員流通手續方面進行“減法”。了解到政府已與內地有關部門圍繞無感通關模式進行討論,若在皇崗口岸設立園區相關人員專用通道,與普通市民分流,相信可以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吳永嘉議員於發言中多番強調的“中間試驗”(“中試”)是連接前端科研與後端產業化的橋樑,有助於確保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和市場競爭力。內地中試發展初具規模,在學習內地經驗的基礎上,政府應充分發揮統籌作用,配合整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打造專業化、具國際競爭力的中試平台,讓服務惠及各行各業。
持續的資源供給是園區持續發展的保障,可靠的知識產權保護、靈活的上市機制及原始資金支援等都是政府有能力供給的資源。創新科技已成為全球經濟體比拚的重要賽場,政府有必要把握好河套園區機遇,進一步擦亮本港創科品牌。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