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辯論 – 多元經濟
陳振英議員:
主席,特首”林鄭”提前了 3 個月在 10 月發表新一屆政府的施政報告,充分體現本屆政府努力落實”新風格、新思維、新哲學”的管治理念,以新思維來破解社會經濟難題,並透過一些新路徑、新方法來開拓經濟發展的新天地,推動香港的發展踏上新台階。施政報告的內容涵蓋土地、房屋、經濟發展、稅制改革、創新科技、醫療、環境衞生,以及改善民生和青年事務等多方面。如果全部皆得以落實,我相信將可建設更美好的香港。
將施政報告提出的政策和措施與我在今年 1 月就上一份報告的發言內容作比較,我很高興大部分建議均獲得政府積極和正面的回應,包括投放資源讓香港金融發展局(“金發局”)謀劃香港金融業的未來, 及時捕捉 “一帶一路 “倡議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和香港與內地兩地金融產品互聯互通等發展機遇,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適時優化稅務法例以鼓勵科研,以及落實措施支援中小企業等,充分顯示特區政府對業界意見的重視。
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需要持續關注我們在各個領域的投入,才能令香港不斷發展和維持現時的國際地位。目前來說,香港各項主要競爭力均不算太差。舉例說,根據世界銀行於上月底發表的 《2018 年營商環境報告》,香港在全球 190 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五,但南韓已反超香港排在第四位。我想補充的是,南韓在 2008 年的排名只是第三十。特區政府迅即在翌日的新聞稿中指出,”香港在過去十年的《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一直處於全球前列位置……”。然而, 我想指出,常言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外,這份報告亦很中肯地指出,香港某些針對初創企業的措施仍有待改善。
在世界銀行發表報告的前一天,還有另一份題為《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 2017-2018:房價,改變城市世界》的報告。這份報告由聯合國人居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共同發布,主要針對城市經濟競 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兩個指標。以往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大多數為金融中心,而現時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則必須既是金融中心,也是科技創新中心。報告量度了全球 1 035 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在十強中有 3 個是亞洲城市,但只不過是東京、新加坡和首爾,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卻十強不入。至於整體競爭力方面,深圳排名第六位,而香港則只位列第十二,反而上海、廣州和北京均已進入前 20 名。最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排名,香港在數碼競爭力的分項排名第七,雖然已較去年爬升 4 位,但新加坡卻已連續 5 年排名榜首。
主席,雖然不同機構會從不同的角度量度城市競爭力,故難以直接作比較,但我十分認同陳茂波司長在 11 月 3 日就世界銀行所發表報告作出的回應。他表示,即使香港的排名仍相當高,但我們亦應檢 視別人提出的意見,看看有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見及此,要保持香港的競爭力,施政報告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但尚有很多部分需要補充和完善。以下我嘗試從 6 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積極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讓香港經濟可以踏上新台階。現時環球經濟尚未突破低增長格局,加上各種影響因素非常複雜且多變,香港作為小型開放式經濟體實在難以獨善其身。相反,內地 在這數年一直維持中高速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逐漸提升,經濟前景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好的,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在在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龐大機遇。
在捕捉”一帶一路”機遇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加強”一帶一路”辦公室的人手,並希望在年底前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改委”)簽署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當中涵蓋金融、基礎建設和爭議解決等,又會探討搭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訊分享平台,讓企業更好地掌握相關資訊,促進項目對接和企業合作。此外,特區政府 亦表示會與發改委成立聯合合作機制,建立直接和定期溝通的平台, 加強溝通協商,並監督協議落實執行。
在大灣區建設方面,施政報告提到特區政府已大致完成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草擬工作,稍後會由國務院頒布,屆時將可實現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及構建世界級城市群。政府表示會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使大灣區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這些建議。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將會擬訂具體的工作計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會成立相關發展辦公室,協調及統籌落實相關工作。
不過,我想指出,施政報告被一些人批評為充滿研究的報告,所以我希望政府會在”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兩方面加快步伐,積極做出成果。我相信只要能夠切實落實剛才提及的措施,全面加強與內地 的合作,香港將有望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突破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低增長趨勢,並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邁向更高的台階。
第二,強化金融基建,持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香港必須全力以赴,加倍努力,以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香港亦希望成為全球離岸人 民幣業務的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並推動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政府表示會透過不斷發展香港現有的種種融資渠道,適時更新現時的規管制度,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內新經濟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以迎合新經濟環境。
政府的具體措施計有:第一,由財政司司長主持金融領導委員會,就如何推動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提出策略性和前瞻性的建議。不過,政府指明會由指定部門跟進。第二,向金發局增撥資源,強化其進行策略性研究和提供建議的角色。第三,政府會帶頭發行綠色債券,推動本地機構設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債券認證計劃,梁繼昌議員剛才也有提到,從而推動內地”一帶一路”沿線和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資本市場進行綠色項目融資。第四,政府亦提到會繼續與業界和內地有關部門,探討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的渠道,並研究將更多投資產品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包括把 ETF 和債券通擴展至 “南向通”。第五,監管沙盒會推展至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保險業監管局,協助市場加快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第六,”快速支付系統”將於明年推出,便利個人對個人轉帳,而政府亦會推動為各種收費提供新的支付渠道。
雖然我贊同這數項措施,但希望提出 4 點補充建議。第一,據我初步了解,政府向金發局增撥的資源相當有限,我擔心金發局的人力和物力不足以較好地強化其進行策略性研究和提供建議的角色。此 外,金發局亦負責推動市場和培養人才,所以我希望政府提供足夠的投入,不要虎頭蛇尾。
第二,香港要發展成為區內新經濟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除增強作為直接融資平台的吸引力,成為企業上市集資 (IPO)的首選市場外,亦須同時鞏固香港作為間接融資,即貸款平台的地位。我要在此作出申報,作為銀行界的代表,我現職銀行顧問,而我任職的機構在東盟也有開設分行。香港在基建融資方面具有相當競爭力,但必須加快推進避免雙重課稅的安排,包括盡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有關協議,亦應通過香港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協助金融機構與當地政府溝通和聯絡。
第三,我認為發展離岸人民幣方面的政策和舉措有欠扎實,亦未見有任何新的舉措。在現時人民幣匯率已趨平穩的形勢下,應把握機會推出更多積極措施,加大力度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
最後,為了提升銀行執行客戶盡職審查的效率–這對方便營商十分重要–銀行業正研究開發企業客戶的專業資訊機構平台 (“KYCU”),而政府亦表示會積極研究推出市民的個人電子身份認證,所以同步建立個人的 KYCU 可謂順理成章。然而,KYCU 屬於重要的金融基建,特區政府應參照現時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承擔更積極主動的牽頭角色,盡快令這平台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任由業界自行推動。
我要說的第三方面,是重新檢視稅制的競爭力,推動經濟更多元化的增長。施政報告提出理財新哲學,把現時特區政府坐擁的豐厚財政盈餘更好地用諸社會,特別是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必須如我剛才所說,保持稅制的競爭力。近年香港社會要求調低企業利得稅的呼聲越來越高,所以政府提出實施兩級稅制,將企業首 200 萬元的利得稅率降至 8.25%,這樣既可在較大程度上保留簡單稅制的優點,同時亦可推動企業投資科研方面,這樣理應可以直接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或人手,促進科研行業的發展,令香港經濟受惠。
主席,社會上無疑眾說紛紜,認為特區政府未來的財政負擔會很大,人口老化、醫療和公務員退休等開支將會持續大幅增加,再加上香港的稅種相當有限,稅基亦相當狹窄,所以在減稅的同時,也要考 慮長遠的財政承受能力和可持續性。可是,如果實施兩級稅制能夠提高香港企業的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或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相信對整體經濟一定是利多於弊。在經濟增長加快和企業盈利表現向好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自然會增加。
特區政府已於年初成立稅務政策組,行政長官亦剛於 10 月出席稅務新方向高峰會,廣納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希望制訂具前瞻性的 稅務政策和措施。面對世界經濟的新形勢和香港長遠財政的種種挑 戰,香港在過去 10 多年反而一直未有檢討稅務政策,現時的確是很 難得的機會,讓香港重新考慮稅制,統籌兼顧,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亦能確保財政可持續性。此外,還有很重要的是,平衡社會不 同階層對稅負公平性和負擔性的意見,希望政府會盡快推出新舉措。
第四方面,是大力鼓勵創新投入,推動經濟結構升級轉型。發展創新科技是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方向。香港毗鄰龐大的內地市場,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有先進的 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金融體系,是有條件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然而,香港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向來低於內地、德國、美國和日本。對於我們提出的問題,政府過去多次的解釋都是香港不像其他國家般,有國防相關的研發開支,所以不應直接作比較。不過,無論如何,政府總算已提出在未來 5 年,將本地的研發開支倍增至佔本地生產總值的 1.5%,而這比例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政府亦表示會鼓勵私營機構加大投入,否則連這個目標也未能達到。政府會在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確保維持香港的全球競爭力,並加強與國家發展的銜接,令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
毫無疑問,上述發展創新科技的措施絕對值得我們支持。香港的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向來是以金融、商業和專業服務為主,加上香港創業和營商成本較高,令很多年青人難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創新科技 正好為這些年青人提供出路,讓他們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青人,一起透過創意、創新和科技開拓一片新天地。這不但有助解決年青人就業和向上流的問題,亦可支持香港經濟作多元化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我希望政府承諾的 1.5%不會落空。
第五方面,希望政府突破傳統思維,填補短缺的土地供應。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容許世界各地的人前來投資或置業,所以香港的住宅和房地產不止是要滿足本地 730 多萬市民的住屋和投資需要,亦要應付來自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置業者的需求。香港近年樓價高企,不單是受全球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亦受本地供應緊張影響,對市民的生活、營商及創業成本均非常不利。香港每年的私人住宅單位供應量只有不足 2 萬個,根本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推出不同的”辣招”只能產生短期的遏抑作用,問題的癥結依然是供應不足,背後與土地供應的關係密不可分。
多年來,土地面積的增長速度極慢。香港的土地面積在 1980 年 是 1 061 平方公里,但在 35 年後的 2015 年卻仍只是 1 106 平方公里,增加不足 45 平方公里或 4.2%,平均每年只是 129 公頃。政府表示擬於未來 30 年增加土地供應 4 800 公頃,平均每年亦只是 160 公頃。與香港情況相若的新加坡,土地供應的增長速度明顯較我們快很多。 新加坡的土地由 1980 年只有 618 平方公里增至 2016 年的 719 平方公 里,在 36 年間增加了 101 平方公里或 16%,平均每年達 281 公頃。 由此可見,雖然土地是一個經濟體的重要生產因素,但香港在過去數十年的拓展卻一直落後於新加坡。
主席,經過大半世紀的發展,香港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都會,受世界各地投資者的青睞,政府真的有需要持續增加土地供應,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不過,我必須指出,政府在增加土地供應之餘,也要 顧及住宅以外的需求,例如寫字樓、酒店和商鋪等,否則其他商用物業所面對土地供應不足及價格持續高企等問題,亦將難以紓緩,並反過來對香港的綜合營商競爭力構成負面影響。
社會各界一向非常關注土地改劃、填海、市區重建和增加發展密度等議題,以致過去政府在開發土地方面面對重重障礙,所以現時成 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跟進是好的開始。可是,專責小組的研究建議, 包括昨天提出的近岸填海計劃,卻遇到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因此,如何凝聚社會共識及盡快填補土地供應的缺口,才是真正的考驗,政府一定要以迎難而上的態度,盡快解決問題。
第六方面,也是最後一點,主席,香港必須前瞻性地審視全球宏觀競爭態勢,謀劃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我非常認同特首”林鄭”提出政府應更積極有為,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抓緊國家倡 議”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適時投資,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然而,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香港能否真正抓緊上述機遇,實在有賴政府敢於實幹,勇於擔當,”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我希望政府會認真組織、安排和協調,令香港在各方面均能作好準備,不斷鞏固和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並培育和創造新的發展態勢,為香港開闢新的發展局面,避免一再錯失歷史機遇。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朝着我們不可預料的方向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相信亦正向我們撲面而來,並在不同領域包括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和機械製造等快速地超越人類。這高速發展將會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世界,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及社會建設的新機遇,而其不確定性則會為我們帶來新挑戰。
平心而論,香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整體發展,與內地及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我希望政府能夠迅速研判形勢,主動謀劃,提升政策研究的層次,並制訂人工智能 發展的前瞻規劃,以應對新挑戰。例如人工智能對勞動人口需求帶來的變化,以及如何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提高社會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從而帶動香港競爭力的整體躍升及跨越性發展,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支持致謝議案。謹此陳辭,謝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