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
主席
今年財政司司長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四平 八 穩,驚 喜 欠 奉,但亦算瞻前顧後。首先,他一次過紓困”派糖”351億元,力度與去年相若,有助香港在今年穩定開局之餘繼續保持增長。
其次,他提出作多方面長遠社會投資,應對人口老化、教育、青少年發展等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最
後和更重要的是,他願意研究未來的財政收入結構,維持香港應有的競爭力。
對於這份預算案,我有4點看法:
第一、支持香港金融服務業持續發展的措施必須予以堅持。對我個人來說,我當然會支持這份預算案,因為我們早前通過不同渠道向政府反映的各項關注都獲得正面回應,包括增加資源、規劃香港持續發展方向、把握面前機遇,持續改進金融基建、扶助中小企業成長,以及檢視政府收入結構以應對未來龐大開支增長等。
事實上,近年香港在金融方面取得不俗的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亦指出,必須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強化其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預算案因而提出了不少支持香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措施,例如發展基建投融資中心、資產管理和企業財資中心、推動金融科技、推出公共年金計劃、提供稅務優惠發展飛機租賃業務、擴大基金業利得稅豁免範圍和加快開展跨境金融等。
這些措施都十分值得投資,而且有利香港和金融服務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我希望這些相關舉措,不會因為政府換屆而半途而廢,而是要堅持不懈,盡快實現。
第二,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創新和拓展市場,支援中小企業,為長遠發展打穩基礎。在預算案內,政府表示會大力協助各傳統支柱產業持續發展,同時亦支持香港經濟多元化,
包括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這些全部值得肯定,惟力度不足,尤其由於政府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一直較低,2015 年按機構類別劃分的研發開支,政府機構只投入了7 億2,600萬元,佔整體研發開支182億
7,000 萬元不足4%。同年,香港的研發開支只佔GDP的0.76%,遠低於內地、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水平,即使與新加坡2013年約2%比較,香港仍然落後。創科局局長於4月初在報章撰文表示,香港的情
況其實與倫敦較類似,兩地均以服務業為主,而在2014年,倫敦的研發開支約佔該城市GDP1.06%。如果這樣說的話,香港的當務之急是先將其研發開支追上1%以上的水平。
本屆政府提出不少推動創科的措施。近年創新產業的增長值和就業人數的增長均持續優於整體經濟表現,反映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具有一定優勢,包括在亞太區位置比較適中、鄰近龐大的內地市場、具
國際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優良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以及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金融體系等。我相信,憑着這些優勢,我們定能在未來為經濟增長開闢新門徑。但是,要將創新科技發展成為足以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柱,仍需不斷努力。預算案亦提出很多項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包括延長品牌專項基金的申請期;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特別優惠措施申請期;推出科技券計劃,以及寬減利得稅和商業登記費等。這些措施都應該有助紓緩中小企的經營壓力。
以上種種均是良好的措施和政策,旨在維護和推動本地經濟的長遠發展,我希望政府不會虎頭蛇尾,而是竭力確保它們的延續性和穩定性,真正予以落實,讓香港能夠真正邁向產業多元化。
第三,政府長遠財政負擔龐大,必須及早考慮收入多元化。由於要應對人口老化、建造公營房屋,以及支付公職人員退休金等,政府未來的經常性開支將大幅增加,財政負擔龐大。但是,在現時的財政
收入結構下,政府的收入卻會隨經濟表現好壞而大幅波動,故必須及早制訂一些預案。
財政司司長提出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之內成立稅務政策組,從宏觀角度全面審視香港如何與國際稅務規定接軌,使香港在國際新形勢下維持競爭力。另一方面,優化稅制結構,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讓政府可以持續發展,都是值得支持。
但是,在2006年至2007年間,政府亦曾就是否引入商品及服務稅,作出公眾諮詢,當時未能得到社會廣泛支持,所以沒有推行,以致稅基狹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十年過後,現在再一次作全面的稅務
政策檢討,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從撥款條例草案所見,稅務政策組只包括4個新增的職位。這個重要的課題涉及複雜的研究和諮詢工作,我擔心資源未必足夠應付。我希望政府並不是再一次有意念、沒有行動,說說便算。
第四,公共財政目標亟需引入新思維,適應全球經濟競爭格局的需要。去年政府的盈餘再遠超預期,修訂為928 億元,誤差超過800 億元。本屆政府數年下來的預算總誤差高達1,400 億元。過去
20年,15個錄得盈餘年份的總誤差甚至高達8,060億元。很明顯,誤差已經成為常態。有智庫專家表示,政府經常估錯盈餘是因為沿用傳統的經濟指標進行評估,並沒有與時俱進。我希望財政司司長能夠汲取經驗,不要重蹈覆轍,年年估錯盈餘。但是,我今天想說的新思維不是單單指這一方面。
預算案指出,面對環球複雜多變的環境,在認同市場力量的同時,政府亦應該積極發揮促進者的作用,善用公共資源,推動香港成為一個宜居、可持續發展和充滿活力的城市。這一個公共財政目標很
多人都會支持。近數個月,社會上對政府的理財哲學亦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在這裏,我想重點說一說我的個人看法。首先,我向大家說一個故事。
有一個漁民,一家數口,有老有幼,利用他擁有的漁船及付出的努力,每年均有積儲,甚至累積到1萬元。他經常擔心有一天不能繼續打魚,需要動用這筆資金維持生活。所以,他用盡各種方法為這筆
錢進行”保本先行、長期增值”,主要投放在一些漁業基金,每年穩打穩扎的回報大致可以跑贏通脹。但是,這一家人的生活卻一直過得一般,收入仍主要依靠簡單的漁穫,漁船每年只做基本維修,小孩子只能接受標準教育,老人家亦僅得溫飽。當某一年的捕魚收入比預期好時,這船主便會選擇把部分盈餘投放在基金裏面,餘下部分則與家人享用一頓比較好的午餐。多年下來,家人的生活未能從累積的財富中得到很大的改善。而這筆所謂積儲,當漁民的捕魚能力和收入下降後,也只能支持其兩三年時間的生活費用。
但是,反觀另一名漁民,其家庭成員背景與前者一樣,賺錢能力當初更低。但是,這名漁民很懂得如何管理財政,將每年捕魚所得收入主要投資於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方面,包括投資於漁船漁具的升級改
造,投放於孩子的高等教育,撥出部分資產讓長者可以享受生活。所以,這麼多年來,一家人的生活不斷改善。持續多年的投入,讓其漁船的捕魚生產力提升,而且變得多元化,而孩子的良好教育和知識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增加每年的理財收益。雖然外界看不清楚他有多少身家,但任何人都知道這名漁民家道興旺。
說到這裏,我相信大家都應該猜到,故事中第一位漁民就是香港。當然這名漁民擁有的盈餘遠遠不及香港的盈餘。香港的盈餘是他的1億倍,因為香港至今年3月為止,共有9,357億港元盈餘,加上2014年及2015年外匯基金不分紅而轉撥到房屋儲備金的726億元,實際我們的總盈餘已達到超過10,083 億元。大家也應該猜到,我說的第二位漁民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不斷把盈餘投資於各種具潛力
的產業和基建改善,增強自身的長遠競爭和發展能力。
現在我們每年的盈餘在”派糖”後,一大部分會分派予不同基金,按不同使用目的自行運作,這麼多年下來,這些基金包括: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資本投資基金、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賑災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土地基金(即未來基金)、貸款基金、獎券基金、債券基金及房屋儲備金,它們的總規模於上一年度已接近6,000億元。這還未包括其他政府特定目的基金和法定組織,例如研究基金、關愛基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和撒瑪利亞基金等。這些基金每年把大量資金存放於外匯基金進行投資保值,截至2016 年年底,財政儲備、政府或公共基金存款及累計盈餘接近17,600億元,加上我們的貨幣基礎16,400億元,外匯基金總資產高達36,300 億元。據了解,外匯基金對各種基金交付理財往往來者不,因為政府一直認為外匯基金的總額越高,對捍衞聯繫匯率及本港金融穩定越有益處。無可否認,有些國際評級機構或組織也的確以香港的外匯基金資產總額來衡量我們抵禦外來衝擊的能力。但是,究竟甚麼水平才算是足夠呢?2002-2003年度預算案內設定的財政儲備目標為12個月政府開支。但是,2007-2008年度修訂為”維持充足的儲備”,連具體目標都消失了。是否要永無止境地把我們的儲備和盈餘放入外匯基金去理財呢?沒有人敢說出一個確切的數額或答案。 現時這些基金之間沒有中央統籌,亦欠缺一個明確着眼於投資香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目標,相信他們關心的只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提取現金支付基金的開支。這種思路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市民的生活質素未能由於累積的大量盈餘得到顯著的改善,就好像我剛才故事裏第一位漁民一樣。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競爭力持續下跌,財政入不敷支,這筆盈餘最終卻也只能夠支持很短時間的政府開支。
所以,香港必須更新公共財政的管理哲學,有效地把盈餘投資於香港,例如住屋、基建、醫療、安老和教育等方面,以維護和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這一來,香港人的生活和健康質素便能得以改善,大
家便能安居樂業,充滿希望,未來會更好。政府不應只顧將現時的盈餘進行財富管理,維持這筆盈餘的基本購買力。我希望政府在這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研究,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把握時機,善用盈餘,為香港未來而投資。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