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擬題機制
歷史科卷一第2(c)題的設計及評卷參考
陳振英議員詢問,中日關係源遠流長,為何第2(c)題只問及1900年至1945年這段期間的事件。他接着指出,問題的資料D所載有關三井洋行的貸款內容並不完整,未有列出全部貸款條件。考生亦無法判斷建議的利率在當時來說是否合理。考生會容易被誤導,以為日本貸款給中國是一件好事。他又認為考生或難以理解以文言文寫成的資料C及D,並詢問考評局有否高估考生的能力。
教育局局長表示,教育局原則上不反對在考試中採用開放式題型。然而,並非所有課題都適合以開放式題型提問,又或適合使用”利多於弊”作為試題的分析維度。第2(c)題的設計嚴重失誤。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補充,日本在1900年至1945年期間對中國帶來的傷害是非分明、無可爭議。日本侵華的暴行不可能與任何在該段時間的所謂利益作出有意義的比較。因此,有關試題的設計明顯不恰當。
教育局副秘書長(五)解釋,課程及教科書著重的內容均以日本侵華歷史為主。鑒於資料D並未完整地陳述該歷史事件的真相,學生或難以從資料理解有關交易的複雜背景。此外,由於課程的重點不在於經濟侵略,所以教師甚少觸及資料所引述的經濟侵略。有關試題並不配合歷史科課程目標,而該題提供的資料亦非學生所能理解。因此,該等資料會輕易誤導考生對有關事件得出一個偏頗甚或錯誤的理解。歷史教育着重教育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普遍的史觀,這是在《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已清晰訂明的一個目標。鑒於有關的試題在設計上嚴重失誤,故此無法據之定出穩妥的評分標準,以分辨學生的能力。
陳振英議員詢問歷史科卷一第2(c)題的評分方法,例如會否計算分別有多少個論點談及日本人帶來的利與日本人帶來的弊,從而作出評分。考評局秘書長表示,該題的設計旨在評核考生理解及評價20世紀上半葉有關中日關係的歷史事件的能力。由於考生應能有效地運用所提供的資料和自己的知識作答,所以他們亦應可以指出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日本侵略造成的重大傷亡。評卷的重點在於評核考生所展示的思維能力與史學技能,而非其記誦史實或寫作能力。
陳振英議員要求考評局公開歷史科卷一第2(c)題的評卷參考。依他們之見,評卷參考訂明每條試題的作答要求、分數分配及可接受的答案範圍,故可反映考生應該如何運用試題提供的資料。換言之,評卷參考可揭示擬題的過程及預期的表現水平。
考評局秘書長答允尋求考評局委員會批准,公開歷史科卷一第2(c)題的評卷參考。他表示,為開放式題型(如第2(c)題)擬備的評卷參考,是閱卷員評卷時的重要參考資料,但不應視之為標準答案。在統一評卷標準及評分程序中,考評局可按情況所需增補評卷參考。隨後,在閱卷員會議上,該局會向閱卷員解釋評核目的及各試題的要求,確保不同閱卷員的評分標準一致。沒有參與評分程序的教師和其他讀者應審慎詮釋評卷參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