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城市事宜小組委員會 發言

I. 推行智慧醫療的情況

陳振英議員:謝謝主席。我留意到“醫健通+”開發工作有四大策略方向,其中包括統一電子病歷。文件亦披露,現時有大約600萬市民及 400名私家醫生已登記加入,即是反過來說,有 100多萬香港市民和八成私家醫生其實未有加入。在文件 第 8 段,你們提到會提高市民和私營醫護提供者參與的積極性 ,以及如何提供更多誘因,令他們可以加入“醫健通 +”。 但是,我想問兩個方面:在市民方面,可如何鼓勵他們加入?會否多作介紹,如果病歷予以統一,對他們有甚麼好處?至於私營醫護提供者,你們是否有科技手段,減低他們上傳資料的一些麻煩,令他們更快地願意加入“醫健通 +”呢?這是第一個 問題。

第二個問題,“醫健通+”現時其實在功能上與“HA Go”有些重疊,而在文件第29段,你們提到想把兩者做到無縫對接,將來把兩者合而為一。現時,兩個App都是獨立運行,有點似甚麼呢?主席,有點似當初的“iAM Smart”,即是進入了“iAM Smart”之後,若要再通往不同的地方,例如是稅局或其他部門, 還是要再進去多一次,現時其實 “醫健通 +”和 “HA Go”便是這種情況。你們的整合方向會是如何 ? 是否好像現時 “iAM Smart”的經驗,進入了“iAM Smart”,如果要再看下去,例如有關稅局或其他資料,無需要再重新輸入,市民用起來便會 方便很多。我想看看你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

第三,大家都知道,運用科技是發展智慧醫院的大勢所趨,你們在文件都提到應用了5類機械人技術來紓緩一些人手短缺的問題。但是,我留意到你們設有陪伴機械人,但沒有提及這些陪伴機械人用於哪一類病房,究竟對象是兒童或老人,還是哪些病人?這些陪伴機械人在平時提供甚麼支援給病人,是提供娛樂給他們,還是一些心理上的輔導,可以安撫他們?我想了解多一點。謝謝。

醫務衞生局副秘書長 1: 多謝主席。有關醫健通用家註冊的情況,以市民來說,我們說的是有超過600萬登記註冊,在人口上佔我們八成多;以成年人口來計,其實涵蓋面頗為完整, 剩餘的部分其實是哪些?其實大部分是小朋友。我們現時看到,在“醫健通+”的登記上、比例上,最需要追落後的,其實是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沒有辦法登記醫健通,所以我們推廣的對象其實都是小朋友的家長,以及最重要的場景,是他們就學和需要接受一些與成長有關的公共醫療服務或是疫苗注射等,這些是非常合適的場景,讓市民有一個習慣,即小朋友從小開始培養他們有一個連續的健康紀錄和相關的疫苗紀錄 , 到他們長大時便會自動成為醫健通的用家,在這方面,我們會繼續努力。

在醫護專業方面,其實如果以醫生的比例來說,有登記的已超過八成,絕大部分醫生都是醫健通的註冊者和用家。但是,陳議員你說得對,我們面對的困難是私家醫生在上傳市民的紀錄至醫健通系統方面,這裏仍需要追落後。但是,我們過去一年其實都進行了先導計劃,效果都相當不錯。我們的目標 是在技術上,我們盡量找出技術方案,讓不同的私家醫生,只要他們願意,他們都有一個較容易使用的技術方案,可以把市民的醫療紀錄放置於醫健通,而下一步,當這個技術問題我們 覺得已經是基本上解決之後,我們會用各種醫療計劃,或甚至是透過法律上的規定作為誘因,希望鼓勵並促成私營機構的醫護服務提供者把紀錄上傳至醫健通,這是我們未來會做的 工作。

醫健通和 “HA Go”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們的方向已很清楚,我們希望做到的是,它們在功能上是沒有重疊,所以現時我們仍看到有些功能需要在兩個程式之間“跳來跳去”,這是一個過渡上的安排,將來會在醫健通出現的一些核心功能,我們會將相應的功能由“HA Go”移至醫健通。但是,當然這不代表 “HA Go”會消失,因為“HA Go”本身作為公立醫院臨床場景上應用的一些功能,有些是與醫健通無關,譬如在醫院病房等候配藥,要看看排隊輪候的情況,那些可能留在 “HA Go”之中是好的做法,但作為統一醫療紀錄平台,我們一定會將醫療紀錄放在醫健通。謝謝主席。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不好意思,關於機械人方面,其實現時我們在超過30間醫院內有359個機械人,而其中一種是我們的陪伴機械人。在文件中都有提到,我們會提供一些陪伴和支援,不過除此之外,其實在我們有採用的病房,除 了老人科,在精神科和外科病房,我們都會有用到,主要用途在於除了陪伴之外,我們是會防止他們跌倒,我們會一併配合床墊,如果病人起來的時候,會有一個機械人過去提醒他們。 另外,我們也有其他多元化的用途,包括可以探熱,以及有時會有一些資訊提供,特別是在外科病房,我們能提供一些手術小tips給他們。希望可以回答到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