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議員議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漁農業發展“發言

議題:“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漁農業發展”議案

代理主席,香港漁農業面對多方面的挑戰,例如農地有限、海洋資源日漸減少、勞動人口老化及進口產品的競爭等,在可持續發展上缺乏優勢。感謝何俊賢議員提出議案及3位議員提出修正案,讓我們討論如何利用好新質生產力推動業界的發展。

近年,內地漁農業的經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內地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加上國家政策支援,不斷通過科技創新為漁農業生產賦能,提升已有的生產方式,協助產業升級。

在農業方面,多位同事剛才也提到,無人機播種施肥、無土栽培、衞星遙感及實時數據監測等技術已越來越常見;水產養殖方面,除了深海網箱、工廠化養殖、人工海產養殖外,甚至可以在新疆鹽鹼地上建起智能生態海產養殖基地,養殖石斑魚、鮑魚及龍蝦等優質海產品。實踐證明,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可實現漁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第一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香港的漁農業現佔本港生產總值只有0.1%,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現代化和集約化水平不足,荒置的農地及魚塘逐年增加,業界的發展停滯不前。去年公布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就着5個業界的發展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工作目標,捕撈漁業是協助漁民轉型至水產養殖及休閒漁業,而海魚養殖業、塘魚養殖業、種植業及禽畜業則是通過採用現代化的作業模式,提升本地漁農產品的產量、質素和產值。這些遠景都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要推動漁農業現代化、市場化和智能化,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職業漁農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他們要以漁農業為職業,具備一定文化與科技知識、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經驗和管理能力。代理主席,在內地的電視節目中,大家經常看到介紹就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回到家鄉務農養魚的創業成功案例。為培養這類人才,內地很多鄉村都設立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為不同需求的農民專設教學培訓班,實行半農半讀的教學模式,並有高校和其他經營主體,如合作社、農業科技公司等多方參與,既有課堂教學,也有實踐觀摩、演練。

政府可參考內地的培訓模式,結合本地的實際發展狀況,着重不同漁農業群體進行農業養殖的職業培訓,而且與內地高等院校或漁農業研究基地設立恆常培訓交流計劃,邀請技術人員、新型漁農民或學生來港與本地從業員進行互動交流、技術培訓指導,加快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漁農民。

漁農活動與本地自然生態也息息相關,兼具旅遊及教育功能,例如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和科教意義,能夠為休閒農業、創科教育提供新體驗。香港以服務業為主,配合“無處不旅遊”,漁農業可將海島、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和農事體驗等資源和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集農家餐飲、研學科普、休閒垂釣、農事體驗等於一體的生態旅遊產品,推動漁農業轉產轉型,相信能促進產業多元化及高質量發展,為漁民、農民及農村創造更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代理主席,我支持何議員的原議案及所有修正案。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