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議員議案:“2024年施政報告”發言

議題:2024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主席,施政報告以“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開篇呼應三中全會《決定》中對香港的戰略定位,圍繞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及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提出一系列措施,將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獨特角色和功能,連同其他民生相關的政策,回應了社會振興經濟及對應變求變的呼聲。所以,本人支持這份施政報告及致謝議案。

主席,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擁有強大的貨幣、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監管及金融人才隊伍。在這6個“強大”中,香港是“強大國際金融中心”的現實載體、“強大貨幣”的國際舞台、“強大金融監管”的培育基地和“強大金融人才隊伍”的孵化場所。香港發展金融的定位,必須配合國家金融強國建設的要求。

留意到特首所發表的3份施政報告中,今年經濟政策範疇的內容最為豐富,其中涉及金融業建設的着墨亦較多,篇幅顯著多於前兩年,充分顯示對金融業的重視。今年9月,香港重返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三位,施政報告多措並舉持續提升傳統金融業競爭力之外,亦戰略性提出要建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用突破性思維,推動三大中心協同發展,本人對香港金融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以下我想從4方面講述對施政報告的看法。

第一,持續提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力。很高興施政報告接納了包括本人在內多位議員的意見,表示會進一步優化證券市場。證監會和港交所隨即宣布優化新上市申請,明確發出監管意見的時間和次數。期望優化機制能提高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的透明度,避免無限期的裁決及提出無限輪次的質詢,降低準備上市企業的申請成本,吸引更多不同地區的企業來港集資,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區內領先國際新股市場的吸引力,讓香港重回全球集資中心三甲,甚至重奪桂冠的位置。

在提升市場效率方面,證監會和港交所將檢視保證金的存入安排、優化保證金和抵押品要求,相信能有助更多的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交易過程更為高效和順暢,簡化繁瑣手續,減少耗用的時間,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政府仍需繼續研究其他降低投資者成本的措施,吸引包括高頻交易進場。此外,現時我們並沒有將市值過小或成交量過少列入退市條件,股票市場內仍充斥着一大批小市值公司和年度交易量極少的上市公司,建議政府考慮建立OTC(即場外交易)市場及完善退市條件,讓上述公司及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初創科技類公司進場交易。一來可提升香港上市公司的形象,二來可提供另類退市交易機制,再者,也可讓已購入退市公司的投資者套現,加強投資者保障。

另一方面,為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政府計劃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包括引入更多股票設立人民幣雙櫃台,亦提及發行更多人民幣綠債,吸引大型機構投資者。同時,亦會爭取國家財政部增加國債在港發行的規模和頻率,並研究推出離岸國債期貨。由於國債期貨可主動規避利率風險、交易成本低,有利於為市場建立透明及可靠的收益率曲線,加快推出應可促進離岸人民幣長年期貸款等相關交易。而進一步優化現時的“跨境理財通2.0”和擴容“債券通”南向通,將有助提高市場的流動性,豐富投資者的選擇,希望這幾方面的政策能夠盡早落實。

香港離岸人民幣的發展,若從每年自身增長角度看,絕對不失禮,惟從國家戰略要不斷提升全球人民幣使用量來看,則尚待飛躍式的進程,故我們必須加快發展速度,不可有絲毫猶豫。

第二,開拓新興金融業增長點。按業界建言,政府宣布將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球市場不穩,黃金保值避險功能增加,交易量急升,地緣政治因素促使很多國家將原儲存在美、英兩國的黃金分散轉移至其他地方。香港的國際金融市場地位及安全性,正好滿足分散風險的需求。香港現時的黃金進出口量亦位居全球前列,日均約1億元的交易量,具備構建亞洲黃金定價中心的基礎條件。

政府提出推動業界構建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拓展用家及投資者在港存放和交割實金,可帶動抵押和借用等衍生金融服務。同時,財庫局將成立小組研究如何強化交易機制和規管框架、推動前沿金融科技應用,彌補香港在黃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及規則制訂方面的短板。

惟現時國際黃金交易競爭異常激烈,現時各大交易所均積極擴展市場規模,要盡快制訂提升黃金倉儲設施的時間表,推動業界齊心協力突破發展界限,才能爭搶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政府提出研究提供稅務優惠和配套,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目前香港的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整體規模仍然較小,有很大增長空間,可把握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在香港設立認可倉庫計劃的契機,推動建立設施和配套,吸引內地企業在香港開展大宗商品貿易,尤其是有色金屬貿易。

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包括吸引相關海內外企業落户香港,釋放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增強香港的金融功能,亦可帶動倉儲交割、航運物流、風險管理等相關運作。

結合黃金和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的建設,政府也可考慮研究並利用內地自貿區“一線開發”的制度,嘗試把香港交割體系和上海黃金交易所指定國際板保稅倉庫打通,並設立服務內地黃金市場和大宗商品交易需求的閉環管道,成為未來黃金和大宗商品“互聯互通”試點的通道。

第三,推動前沿金融科技應用,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是持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一環,我樂見政府採納金融和科技業界關於推動金融科技及普惠金融的多項建議,包括:央行數碼貨幣的跨境支付應用、完善虛擬資產交易規管等。

金管局又在上個月宣布分別與巴西和泰國中央銀行建立了新的跨境合作夥伴關係,連接雙方的試驗性央行數碼貨幣基建,進一步探索貿易融資和碳信用等領域的用例,相信央行間的合作範圍只會不斷擴大。

同時,亦打算推出“數碼債券資助計劃”,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及發行人在資本市場交易中採用代幣化技術。數據化的債券交易可以更容易地得以追蹤和分析,整體運作成本較低,極受歐洲投資者歡迎。計劃推出後,我相信會有更多機構投資者發行代幣化債券,有利提升債券市場效率和促進更多交易活動。而“Ensemble”項目沙盒已在今年8月推出,探索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應用,該項目對未來香港金融業能否持續走在全球金融市場前列十分關鍵。希望金管局繼續帶領業界創新和升級、改進市場基建,強化本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至於金管局正與人民銀行建立轉數快與內地網上銀行支付系統(“IBPS”)之間的互聯,IBPS單筆轉帳其實現時仍有限額,相信措施初期僅限於個人小額匯款,但隨着港人北上消費、內地學生來港讀書,兩地生活方面的支付場景將會越來越多,中小企亦回到大灣區找尋發展機遇,希望在符合外匯管制的大框架下,逐步爭取擴大限額及服務範圍至企業,實現大額跨境匯款和支付,使中小企及市民同樣受惠。

第四,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並穩定物業市場。施政報告公布,容許“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借款企業申請最多12個月“還息不還本”、延長最長貸款擔保期及提供“部分本金還款”選項,相信可讓部分面臨財務困難的中小企有喘息空間,紓緩他們面對的流動資金困擾。

目前本港16間佔中小企貸款市場份額超過九成的銀行,已預留逾3,7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相信各項措施多管齊下,可發揮實際效果,幫助面對融資壓力的中小企。另外一項是向“BUD專項基金”(譯文:“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包括擴大“電商易”的地域資助範圍至東盟十國,繼續資助非上市企業透過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營銷,提升中小企的競爭力和協助拓展新市場。事實上,為中小企注入“活水”,讓它們適時轉型發展,對本港經濟的固本培元相當重要。

至於在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方面,容許投資5,000萬元或以上的住宅物業,擴大投資選項,可進一步提高計劃的吸引力並吸收更多投資額。而這類住宅物業屬於豪宅,不會影響一般的民生中小型住宅市場。港投公司最新披露,年底前最少有100名申請者完成新投資移民。據我了解,其實他們不止投資了5,000萬元,有很多都達到1億元的門檻。首批資金最少會有3億元,說明優化後的計劃相當受歡迎。

按揭方面,將所有住宅物業和非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劃一為七成,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劃一為五成,相信有助於滿足市民置業和投資者需要,加上減息周期已經開始,應可對整體物業市場起到穩定作用。

CIES及放寬按揭成數兩項政策措施,應可讓房地產業受惠。近月負資產數目不斷上升,引起市場憂慮。但其實目前負資產數目相比上世紀末的高峰期仍有一大段距離,若樓市能迅速止跌回穩,市民收入亦隨經濟改善,相信能控制負資產數目的增速。

主席,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對香港而言,改革並非否定香港的傳統優勢,而是要守正創新,因應實際發展需要,檢視現有制度的不足,不斷完善機制,並就不同政策範疇提出新舉措。無論是以國際黃金和大宗商品交易作為金融新增長點,或是創新性地提出“簡樸房”處理機制等,都充分展現特區政府在發展上的新思維。總的來說,我覺得今年特首給全港市民一份滿載改革決心的施政報告,我期望政府上下全力落實,讓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不要像現時在慢線駕駛般,盡快重回快線,盡早加速發展。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