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第四條:姊妹學校計劃
陳振英議員的提問問題:
「姊妹學校計劃」(計劃)早於二○○四年推行,現時約有780所公帑資助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締結成超過2,100對姊妹學校,平均一間本地學校與約2.7間內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關係。參與該計劃的本地學校可申請「姊妹學校計劃津貼」(津貼)。此外,二○二二年《施政報告》提及,目標在本年內把參與該計劃的本地學校數目增加百分之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分別有多少間本地學校(i)未有與內地學校、(ii)只與一間內地學校、(iii)與兩間內地學校,以及(iv)與三間或以上內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關係,以及該分布是否與當局的預期相符;若是,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過去三年,每年曾舉辦交流活動的姊妹學校的數量、有關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政府有否為本地學校提供特別支援;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除該津貼外,有何措施鼓勵更多學校參與該計劃,以達到《施政報告》所定下的增長目標?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答覆:
姊妹學校計劃自二○○四年開展至今,已經成為兩地學校一個重要的交流平台。在不同持份者的大力支持下,兩地學校藉此成熟穩健的平台,按其各自的校本發展目標,在管理人員、教師及學生等方面多個層面進行豐富多元的相互交流。一直以來,姊妹學校計劃深得學界以至社會人士的認同,學校普遍認為計劃能有效促進兩地學校發展與文化交流、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擴闊學生視野,以及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就陳振英議員提出的問題,現回覆如下:
(一)及(二)為擴大姊妹學校的網絡,行政長官於二○二二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教育局會在二○二三年年底前,在當時有約780所香港公帑資助學校與內地學校締結超過2 100對姊妹學校的基礎上,增加10%的學校參與姊妹學校計劃至共約860所。過去半年,教育局努力爭取實現上述目標,截至二○二三年三月,共有848所香港公營、直資(直接資助計劃)及特殊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2 349對姊妹學校,當中分別有296所、229所及323所本地學校有一所、兩所及三所或以上的內地姊妹學校。參與計劃的香港公帑資助學校自《施政報告》發表以來已增加約70所。
為使學校能更長遠地籌劃姊妹學校活動,教育局自二○一八/一九學年起,為與內地學校締結成姊妹學校的本地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包括特殊學校,提供經常津貼,二○二二/二三學年的姊妹學校計劃津貼額為每所學校約16萬元。在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的848所學校中,共有820所學校申請有關津貼舉辦活動。學校可按其校本發展需要靈活運用有關津貼,以籌辦不同特色的交流活動,例如學校探訪、學生活動、講座、教學示範、評課、視像交流、經驗分享以至友誼比賽等。就個別學校的活動具體內容及詳情,由於各校活動形式與內容廣泛多元,而且各具校本特色,在校本管理的原則與精神下,學校只須將每學年的姊妹學校交流計劃書及報告書提交予法團校董會或學校管理委員會審批,確保交流活動能以學生需要為本及津貼運用得宜,而無須向教育局提交所有交流詳情。
多年來,姊妹學校計劃一直循穩健正面的方向發展。儘管過去疫情與出入境限制對姊妹學校間的交流造成一定影響,惟卻無損兩地學校之間的交流熱情。在疫情期間不少姊妹學校紛紛靈活開展「雲交流」,並持續進行了形形色色的活動,例如在線上交換學校管理經驗、課堂教學心得和共同備課等,學生亦有不少線上交流活動機會,包括兩地姊妹學校共同進行網課、分享校園生活點滴、文集書信交流、線上辯論比賽與學生論壇等。我們認為無論在參與計劃的本地學校數目,以至兩地締結為姊妹學校的數目上皆每年遞增;加上學界的專業推動與分享,使姊妹學校的交流活動能循更多元化與更貼近學校發展需要的方向進行,並且推而廣之,其發展符合教育局預期。
隨着疫情退卻及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姊妹學校正重啓實地互訪,同時亦繼續線上交流模式作雙軌發展,進一步加強姊妹學校互聯互動並深化成效。展望將來,教育局會繼續積極回應國家對教育的期許,願景是將姊妹學校計劃發展成為一個由學校主導而又洋溢兩地情誼的寬廣交流平台,讓兩地學校優勢互補,攜手提升教育素質。我們亦會與內地部門繼續緊密合作,協調及籌辦更多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動,如「粵港姊妹學校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比賽」、「大灣區姊妹學校夏令學習營」等。我們冀望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繼續大力推廣姊妹學校計劃,讓更多本港學校參與其中,推動姊妹學校計劃蓬勃發展。
(三)除了為學校提供姊妹學校計劃津貼以外,教育局亦會協助本地學校與內地學校締結成為姊妹學校及提供專業支援,包括協調締結安排、舉辦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分享會、製作小冊子,以蒐集和推廣良好經驗,推動姊妹學校計劃不斷向前。我們亦會委託服務承辦商,就交流活動安排為學校提供意見和支援,以推動兩地學校作多角度及更深層的專業探討和多元協作,從而促進文化交流,以及加強師生對內地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