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方位‘再工業化’政策體系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上屆政府在 2016 年 1 月的施政報告第 77 段提出香港要”再工業化”,制訂新措施推動工業發展,並將”再工業化”形容為有潛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本屆政府於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第 72 段進一步提到,政府會”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先進製造技術, 尤其是’工業 4.0’的培訓”。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則將理念透過公帑的運用進一步具體化,例如擴建科學園,提供額外空間予初創企業,以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立知創空間,為初創企業和畢業生提供技術支援,協助他們將創意轉化成產品。 香港能否在被喻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工業 4.0″中佔一席位,尚有待觀察。今天吳永嘉議員提出的”構建全方位’再工業化’政策體系”議案來得十分及時;不過,我們的討論則拖延了數個月。吳議員的議案相信是希望真正落實香港的經濟和產業能夠多元化,進一步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予年青人,所以我絕對支持這項議案。 “工業 4.0″最關鍵的概念是串連,利用資訊和通訊技術,組成物聯網及服務聯網,將生產流程所有相關的機器設備、人員、流程與資料全部結合起來;每個設備更能互相溝通,具備獨立監察、分析和判斷能力,可以隨時找到問題及即時解決問題,從而令生產流程更靈活和具彈性,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智能工廠的構想。 代理主席,德國政府在 2013 年提出”工業 4.0″概念,而中國隨後在 2015 年亦提出《中國製造 2025》。兩者名稱雖然不同,但共通點是通過資訊科技及先進的製造技術提升工業的競爭力。對於香港業界而言,”工業 4.0″的名稱本來不算陌生,但如何操作和落實,應該仍在努力探索的階段。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去年 8 月成立了智能產業廊,是香港首個向公眾全面展示”工業 4.0″的體驗地方,以模擬智能工廠 運作,包括數碼化運作的方案、智能生產單元和網絡保安展區等作為”工業 4.0″的示範中心,供業界親身了解接觸,相信對業界很有幫助。事實上,根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估計,目前香港大約有六成至七 成企業仍然處於”工業 2.0″和”工業 3.0″之間,即是雖然已經廣泛應用機器大量生產,但未全面智能自動化。隨着越來越多海外客戶已推行”工業 4.0″,並將之列入採購要求,香港的廠商必須加快升級,才 能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工業 4.0″絕對不是製造大國或跨國企業的事,也同樣是本港中小企的切身課題。 代理主席,我完全理解到,業界擔心智能化需要投入的不止是金錢,亦不止限於硬件,軟件能否配合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如果政府決心推動”再工業化”,我期望其角色應更積極主動,包括如吳永嘉議員剛才所提到,將法例和法規與時並進地修訂。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去年 3 月 21 日的網誌提到一點,我十分認同。香港製造業在 1980 年代末遷移到內地後,不但失去近 100 萬個製造業職位,也一併失去了工業研發與工程設計的優勢,繼而步入”去工業化”的階段。反之,歐美國家一直將工業研發和工程設計的實力保留於本土,以蘋果的 iPhone 為例,雖然很多的硬件都在 中國內地生產,但 iPhone 的設計、研發和軟件等核心工序仍然在美國的蘋果基地進行。所以,香港如果要重振工業,應該從掌握核心的研發做起。可喜的是,本屆政府的施政報告已經積極推動創新科技,預算案亦預留額外 500 億元支援創新發展,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香港要”再工業化”,其實人才的培訓很重要。我們需要將職前教育與企業智能化的管理接軌,改變青年人對工業的傳統印象,讓年青 5604 立法會 ─ 2018 年 3 月 22 日 一代結合科技等創新元素,將他們的創意融入傳統工業當中,才能 讓”香港製造”的品牌光芒重現。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對人才培訓方面有回應,但細節鋪排上似乎未夠扎實。如果香港要落實”工業 4.0″,則其定位如何,又或需要建立哪類高增值的製造產業,以及如何更好地 匯聚人才,這些都急待政府和業界思考,並盡快作出決定。
我謹此陳辭。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