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及重組政府架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1997年回歸以來,歷屆特區政府因應政制、經濟、社會及各方面發展的需要,已經先後多次調整香港政府總部架構及重組政策局,包括推出司,局長問責制。本屆政府上任時的重組方案雖然未獲得通過,但年前亦成功增設了創新及科技局,有效地應對各方的挑戰,使香港可以保持發展動力。對於現有政府架構的意見,剛才5位議員都表達了不少想法,我以下主要從金融板塊方面談談我的意見。回歸20年以來,乘”一國”之利、”兩制”之便,香港金融業的深度和廣度都不斷擴展。從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到,香港現時是環球領先的融資中心,香港聯合交易所的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在2015 年及2016 年兩年都連續成為全球第一。香港亦是首屈一指的國際基金管理中心,2015年基金管理業務合計資產值總值高達174,000 億港元。香港保險密度亦是亞洲之冠,人均保費高達49,000 港元。國際清算銀行去年公布的”外匯市場”調查結果亦顯示,香港人民幣外匯交易金額每天平均為771億美元,超越新加坡及英國,穩居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正如政務司司長剛才提及,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在去年12月已經開通,加 上2014年開通的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及2015年實施的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安排,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投資產品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多元化及互聯互通。可以說,香港金融業商機無限,前景亦十分值得大家期待。然而,金融業是高度受規管的行業,要持續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在符合國際監管標準的前提下,因應市場變化及捕捉新機遇作出相應的監管配合,才能夠發展新的金融業務。當今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模式正經歷不同轉變,包括從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從機構性監管轉向功能性監管、從單向監管轉向全面監管,以及從封閉性監管轉向開放式監管。不過,可以說的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模式必定較另一種模式優越,只能夠因地制宜及因時制宜。現屆政府涉及金融管理的司、局等單位和部門計有財政司司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香港金融發展局、香港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保險業監理處、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等。以香港金融管理局為例,它的角色既是銀行業監管者,又是外匯基金管理者、儲值支付工具的發牌機構,更擁有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的功能,集不同職能於一身。證監會除了擔當市場監管、發牌及監督中介人的角色之外,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亦擔當主導的角色。至於由本屆政府新設立的金融發展局,宣稱是一個高層次、跨界別的諮詢組織。但是,它至今仍是一個”零”自有人員的編制架構,又如何能夠肩負研究本地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及協助推廣香港金融業的重任呢?這真是匪夷所思。雖然很多人都會認同香港的金融管理架構已經相當完善,亦備受國際認可,好像金融管理局的陳德霖總裁剛被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委任為監督及監管合作常設委員會主席,足證香港的監管水平獲得普遍的肯定。然而,從我們剛才提到金融發展局的處璄和實例,讓我們知道不應該自滿,而事實上,香港的金融管理架構仍有改進空間。我期望下屆政府能及早全面檢視和理順政府在金融板塊方面的管理思路和架構,政策制訂、事務管理、業務拓展及監督管理這數種不同職能理應有所分工,應該互相制衡,與時俱進,做到監管和發展相平衡,及時把握放在香港面前未來數年甚至10年、20年高速發展的機遇,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持續鞏固和提升。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